氟化液在相变冷却中的气液相变控制技术主要通过系统设计、材料选择和智能调控实现,氟化液相变控制技术通过闭环循环设计、智能阀门调控和材料优化,实现了高效散热与能源节约,但密封性和材料稳定性仍需持续改进。
一、系统设计中的相变控制
密闭循环系统
浸没式液冷系统中,服务器完全浸没在氟化液(如3M Novec系列)中,形成密闭环境。热量使氟化液沸腾汽化,蒸汽在冷凝器(如微流道换热器)中重新液化回流,实现"液态→气态→液态"的闭环循环。
关键结构包括:强化传热管道(内翅结构提升导热性)、高度差布局(储液罐→机柜→换热器由高到低排列,利用重力驱动回流)。
冷板式相变控制
冷板内嵌于服务器芯片,低沸点氟化液(如LC49、HC110)吸收热量后汽化,通过外部冷凝器液化回流。相比单相水冷,解热能力提升至8 W/(cm²·℃),支持2.5kW/GPU的高密度散热。
演化方案:
重力热管:无泵设计,PUE低至1.07,适合边缘计算。
动力热管:泵驱动回流,布局更灵活但商业化程度低。
二、智能调控技术
多阀门协同控制
通过温度传感器、气压传感器实时监测柜内状态:
当温度<沸点时:开启氟化液出口阀,启动单相循环(液态氟化液经板式换热器散热)。
当温度≥沸点且气压达饱和值:关闭单相回路阀,开启蒸汽泄压阀和两相回路阀,驱动蒸汽至冷凝器相变。
动态调节阀门开度(如氟化液出口管道阀35、蒸汽泄压阀31),确保各机柜冷量均衡分配。
相变材料选择与优化
单相模式:采用高沸点氟化液(如FC-40沸点165℃),避免意外相变,减少挥发。
两相模式:优先低沸点氟化液(如Novec 71DA沸点≈50℃),加速汽化吸热。
性能对比(据实验数据):
氟化液类型 | 启动热流密度 | 最大散热量 | 适用场景 |
Fluere 649 | 最低 | 3300W | 替代Novec 649 |
HFE-7100 | 中等 | 4700W | 高热流芯片 |
FC-72 | 较高 | 4450W | 极限散热需求 |
三、安全与能效保障
防泄漏与压力控制
氟化液蒸汽外溢会导致液位下降(如某案例300天损失87升),故采用微孔疏水隔膜、多重密封设计。
压力安全阀自动泄压,维持柜内气压安全范围。
能效优化
相变潜热利用:氟化液汽化潜热(如93.22kJ/kg)显著提升传热系数至10⁶ W/m²K,较水冷高100倍。
冷却水参数调控:
降低入口温度可提升散热能力,但需平衡冷能利用率(建议串联管道)。
典型PUE:浸没式相变系统可达1.03,较风冷节能40%。
四、挑战与发展
材料缺陷:氟化液表面张力低,易泄漏;部分型号(如FC-72)长期使用可能分解。
国产替代:中氟科技等企业加速国产电子氟化液研发,有望降低成本。
混合技术:气-液混合冷却(如冷冻水背板+风冷)成为老旧机房改造趋势。